2018GAITC丨 人工智能是千里马,AI伦理是缰绳

AI的核心是模拟人类的思维模式,这意味着AI的技术发展将可能不仅止于机器的逻辑思考,还将关系到媲美人类的思考、决策、甚至情感。因此,AI应用的边界何在?AI应用和风险管控如何有效进行?国内外AI伦理建设是否有章可循?一切问题,将在2018年5月20日召开的人工智能应用与伦理挑战论坛铺开讨论。

人工智能应用与伦理挑战

人工智能应用与伦理挑战论坛作为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大会的组成部分之一,主办单位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与承办单位博古睿研究院中国中心共同邀请到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学术大咖、知名科学院所的研究顾问、AI产业界科学家组成的嘉宾阵容,并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机器人实验室主任陈小平,博古睿研究院中国中心主任宋冰联袂担纲论坛主席,将就“人工智能应用的社会效应与风险管控”,“国内外人工智能伦理现状与态势”,“人工智能技术伦理相关的内涵、外延与实现途径”等丰富内容为基础,现场引发精彩的思维碰撞与话题对抗。

“助手”还是“对手”

回顾2017年人工智能应用的几大“门事件”,最引发关注的莫过于Face ID被越南一家安全公司Bkav使用3D技术制造出的面具所破解;近日,Facebook信息泄露门也在美国社会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涉及8700万用户信息,致使扎克伯格在长达5小时的听证过程中经受了来自两党的立法者的轮番轰炸。但同时,人类已经开始享受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便利:视觉识别之赋能于无人零售、安防、银企支付;语音识别之赋能于政务、金融……人工智能是人类的“助手”还是“对手”,其争论一直处于此消彼长的博弈之中。

科学家一直希望以最简单的办法,保证以机器人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不给人类带来任何威胁。陈小平教授曾在2017年末接受新华每日电讯采访时提到:“要规范人工智能发展,首先要把基础的技术先研究好, 具备治理的能力,进而提出我们自己的意见和规则。”这就说明,从技术角度规避人工智能违规应用业已成为AI学者与业内科学家的研究方向。

作为本次论坛的重要嘉宾之一,耶鲁大学生物伦理学中心主任、黑斯廷斯中心高级顾问Wendell Wallach先生曾在其著作《科技失控》一书中,探讨过有关技术的发明生产者和消费者如何应对飞速的技术发展所带来的道德模糊问题。在AI应用与伦理挑战论坛上,Wendell Wallach先生将作为科技领域权威的道德和伦理研究者发表独到见解。

面对机器地位与人类权益,“如何有效实现AI技术的社会价值”的相关问题理应从技术、社科、法律等多角度共同应对和解决。因此,人工智能应用与伦理挑战论坛还邀请到IBM Watson研究中心科学家、世界人工智能联合会IJCAI前主席、帕多瓦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Francesca Rossi,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主席曲道奎,Skype/Kazaa联合创始人、剑桥大学生存风险研究中心(CSER)/生命未来研究所(FLI)联合创始人Jaan Tallinn等在内的产业界专家,畅聊全球AI伦理挑战现状与应对经验,通过现场对话,为符合中国AI发展背景的伦理建设之路提出建议。

相信如果用“千里马”比喻人工智能在人类技术发展中的地位,并不过分。这时,AI应用伦理就好比驭马的鞍绳。人工智能应用与伦理挑战论坛的举办,立足于人工智能技术与人类社会价值的协同有序发展,也希望众多有志之士参与其中。